复旦投毒事件 拷问教育缺失

   星华反光企业新闻网  近日,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年仅28岁的研究生黄洋不幸去世,相信每一个关注这个事件的人除了悲痛与惋惜,同时也在思考着悲剧因何发生?事件发生后,有学化学的网友惊惧,有那么多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有毒化合物伸手可触,岂不是处处充满危机?其实,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得知这一事件后,在校园某一实验室的橱窗内,愤而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追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而这何尝不是社会的一个普遍追问?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学习成绩、关注考上什么名校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做他们心灵的“牧羊人”?

还有一些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国外高校同样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虽然,类似极端事件仍属于个案,但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近百分之四十的大学新生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理疾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其恶性生长,那么就很可能会再次出现一个“马加爵”。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星华反光编后语:黄洋事件让我们痛定思痛,不得不再一次把焦点对准“究竟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得不再一次关注高素质人群的“心理问题”,不得不再一次讨论新时期的“德才兼备”。近现代心理学家们也非常看重人的“个性”,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珍惜人生,尊重生命------星华反光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