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上海梦

香港人的上海梦

——星华反光美文下午茶

云集港派精英老少两代许文强的贺岁大片《大上海》终于在末日这一天杀将出来,《大上海》的男主角由20年前演出《上海滩》的周润发担纲,这侠叫成大器的男人影射的正是当年有上海皇帝之称的青帮头子杜月笙,他水果店的出身还有几任太太的职业甚至与黄金荣的纠葛都几乎照搬杜月笙的生平,所以电影公司博纳别出心裁没有循例在北京首映,而是召集全国媒体齐聚在上海新乐路的一栋老别墅里,据说这栋别墅是当年杜月笙和黄金荣军火公司的所在地,隔着七十年的岁月,连拍惯滥片导演王晶脸上都多了几分郑重,用蹩脚的上海话说,我是王晶,我回上海了为什么用回?皆因王晶其实也是个上海人,他的父亲王天林就是12岁从跑到香港谋生的上海人。

事实上,上一代的香港电影人多半与上海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皆因中国的电影缘起就是上海,上海有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也出现了最早一批国产明星,1927年中国有106家电影院,上海就占了26家,三十年代的上海号称东方的巴黎,好莱坞最流行的片子很快就能在上海的戏院里看到,所以张爱玲和炎樱常做的事就是一起去看电影,要不然她也写不出那么许多影评来。可惜好久不长,三四十年代大批上海电影人南迁香港,在李翰祥的《三十年细说从头》里对这些人有过精彩的描述,战乱连连,政权列替,只能借英国人的庇护大家偏安南方小港,到六十年代为止香港接收过几乎所有有志于电影的上海人,但可惜此地实在狭小,就业环境恶劣,最典型的案例是现在著名导演尔冬升的妈妈南红,当年也算名演员,到香港却也只能以配音和教人普通话补贴家用,丧夫之后,带着几个孩子改嫁给姓尔的电影人,好不容易才在香港扎下根,

王晶在父亲逝世后曾动情地写了一个上海影人如何在香港挣扎求存的故事,他的父亲王天林当影院伙计出身,五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在国泰拍戏,经典作品包括《野玫瑰之恋》和《家有喜事》,后来因为家累过重,家里十四五口人要开饭,不得不四处拍片谋生,在儿子王晶的笔下做导演的父亲过着非常不快乐的生活他是个胆小而谨慎的男人,那么多年来,不可能没有飞来艳福,但他一直不敢接受。只是抽抽烟,喝点啤酒,打打小牌,最大的坏习惯其实是吃安眠药,” 

   上海电影人在香港的生活越痛苦,越容易回想当年同,夜上海兆丰夜总会的舞厅、兰心剧院的过道,霞飞路的客堂还有胡蝶那细软的腰肢都深深在异乡人的心中荡漾出柔波来,所以香港人不断地在向他们心中三十年代老上海致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上海跑到香港的王家卫导演是此中楚翘,无论哪一部电影里都有他心中的老上海韵致,潘迪华的上海话,老式留声机里的白光,张曼玉的烟行媚视和刘嘉玲的吴侬软语……

就算在TVB最穷的上海小编剧也爱在那里编只属于大上海的恩怨情仇,在香港上海人的心里上海是个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上海人有着永远也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味道,你看就算到了新一代,歌神陈奕迅也骄傲于自己娶了个小海小姐,这位姓徐的上海小姐出名会打扮,但陈也表示可以体谅因为她是上海人,上海女人天生是大花筒

知名学者李欧梵说:我多年追踪30年代的上海,却无时不想到香港,这两个城市形影相随。所以,三十年前,TVB的上海人要在1980年代创造出浪奔浪流的《上海滩》,三十年以后香港的电影人还在怀恋红粉胭脂英雄豪杰《大上海》,1980年时香港影人们只能在澳门拍几个镜头遥想一下黄浦江,现在却能在苏州河码头扎扎实实拍抢战,惟一让人心酸的是,就算让那位俊朗的黑西装白围巾的南丫岛帅哥回到了真正的上海拍片,那饱含世味的旧上海的繁华与落寞也永远只能存在于野史里——簇新的《大上海》里流氓头子成大器成了光荣战死的抗战奇侠,而真实的杜月笙却病死在香港坚尼地道十八号的蜗居里,重病在床之际在感叹最多的仍然是他的面子:没有钱可以借给别人,场面没了,朋友也就没了!

繁华旧梦恋上海,却也无非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光在身,安全随行--星华反光企业